Code前端首页关于Code前端联系我们

一、Vue3做小程序,有哪些成熟技术方案?

terry 5小时前 阅读数 8 #Vue
文章标签 Vue3 小程序

不少前端小伙伴对“用Vue3开发小程序”充满好奇,既想保留Vue3的开发爽感,又想蹭上小程序的流量红利,却总纠结“技术路怎么走?优势够不够明显?实际开发会不会踩坑?”今天咱就把Vue3和小程序结合的门道掰开揉碎,从技术方案到实战细节,一次性讲透!

前端圈里能让Vue3“无缝”对接小程序的框架不少,最主流的是UniAppTaro,另外还有侧重轻量的工具链,咱一个个分析适配逻辑和适用场景:

UniApp:多端复用的“万能胶”

UniApp是基于MPVue(Vue2时代的小程序框架)演进而来,核心逻辑是“一套代码,多端运行”——写一份Vue3代码,能编译成微信/支付宝/抖音小程序,还能转H5、App,它对Vue3的支持很彻底,<script setup>语法、Pinia状态管理、Vite编译都能无缝用。
适合啥场景?如果团队要同时做小程序+App+H5,选它能省至少一半开发量,像教育类“小程序引流+App沉淀”、电商类“多平台铺货”项目,UniApp是效率首选。

Taro:编译时优化的“性能派”

Taro最早是React生态的跨端框架,现在对Vue3支持也很成熟,它的核心是编译时架构:把Vue3代码转成小程序原生代码(而非运行时模拟),所以性能更接近原生小程序,比如列表渲染、复杂交互场景,Taro生成的代码比运行时框架更轻量。
适合啥场景?如果只聚焦小程序(尤其是微信生态),追求性能极致(比如直播小程序、高频交互的工具类小程序),Taro的编译优势能帮你把首屏速度、操作流畅度拉满。

小众但灵活的“轻量方案”

还有些团队会自己折腾“Vue3 + 小程序原生工具链”,比如用Vite打包Vue3组件,再手动适配小程序的Page结构,这种方式自由度高,但需要自己处理生命周期映射、响应式兼容,适合技术团队强、需求特别定制化的项目(比如企业内部工具类小程序)。

Vue3开发小程序,到底比传统方式强在哪?

很多人觉得“小程序官方语法也能写,为啥非用Vue3?”这就得从开发体验、性能、生态三个维度掰扯掰扯:

Composition API:让逻辑“拧成一股绳”

传统小程序用“选项式API”:页面逻辑被拆成datamethodsonLoadonShow,一个登录功能可能分散在多个配置项里,Vue3的组合式API能把逻辑“打包”——比如用户授权、支付、埋点这些通用逻辑,抽成useAuthusePay这样的hooks,在多个页面复用。
举个🌰:写个useLogin hooks封装登录逻辑:

// useLogin.js
import { ref } from 'vue'
import { uniLogin } from '@/utils/uni-api' 
export function useLogin() {
  const loading = ref(false)
  const error = ref('')
  async function login() {
    loading.value = true
    try {
      const res = await uniLogin() // 封装的小程序登录API
      return res.code // 把登录凭证给业务逻辑
    } catch (err) {
      error.value = err.message
    } finally {
      loading.value = false
    }
  }
  return { loading, error, login }
}
// 页面里用的时候,逻辑特别集中
<script setup>
import { useLogin } from '@/composables/useLogin'
const { loading, login } = useLogin()
function handleTap() {
  login().then(code => {
    // 拿到code做后续操作,比如调后端接口
  })
}
</script>

传统小程序要实现同样逻辑,得在data里加loadingmethods里写loginonLoad里可能还要初始化,代码分散得像“拼图”,Vue3的组合式API直接把逻辑“攥成拳头”,维护起来爽多了。

响应式:Proxy让数据更新更“聪明”

Vue2用Object.defineProperty实现响应式,对新增属性、数组下标修改支持不好,小程序里如果做复杂表单、动态列表,容易碰到“数据改了页面没更”的坑,Vue3换成Proxy,能监听整个对象的变化,数据更新更及时。
比如做一个“购物车动态增减商品”的功能,Vue3里直接cartList.value[0].count++,页面就能自动更新;换成传统小程序,得用setData({ 'cartList[0].count': newCount }),写起来麻烦还容易漏。

生态工具:Vue3的“朋友圈”直接搬过来用

做web项目时,Vue3 + Vite + Pinia + UnoCSS的开发体验有多丝滑,做小程序时也能复刻!

  • Vite做开发服务器,热更新速度比小程序官方工具快好几倍;
  • Pinia管理全局状态(比如用户信息、购物车数据),语法和web端完全一致,不用学小程序的getApp().globalData
  • UnoCSS写原子化样式,小程序里也能实现“一行代码写样式”,不用在wxss里反复堆类名。
    相当于把Vue3生态的“武器库”直接搬进小程序开发,学习成本低,开发效率高。

代码体积:编译优化让小程序“跑更快”

Vue3本身支持Tree-shaking(摇掉没用的代码),再加上UniApp/Taro的编译优化,最终生成的小程序代码比传统写法更轻,比如Taro的编译时架构,会把Vue3组件转成小程序原生Component,去掉冗余的运行时逻辑,首屏加载速度能快20% - 30%(实测数据)。

Vue3开发小程序,核心流程该咋走?

UniApp + Vue3 + Vite + Pinia为例,带大家走一遍开发链路,其他框架逻辑类似,换汤不换药:

环境搭建:选对工具省一半力

  • 新手推荐用HBuilderX(UniApp官方IDE),内置模板、真机运行、打包发布一站式搞定;
  • 喜欢VSCode的同学,装uni-app-vscode插件,配合Vite启动项目:
    npm create uni-app@latest my-mini-program
    cd my-mini-program
    npm run dev:mp-weixin # 编译成微信小程序

    命令行执行后,微信开发者工具导入dist/dev/mp-weixin目录,就能实时预览。

页面&组件:写法和Vue3 web端“长得像”

小程序里的页面本质是Vue3组件,只是标签要换成小程序支持的(比如<view>代替<div><text>代替<span>):

<template>
  <view class="page">
    <text>{{ userInfo.nickname }}</text>
    <button @click="handleLogin">登录</button>
  </view>
</template>
<script setup>
import { ref } from 'vue'
import { useUserStore } from '@/stores/user' // Pinia状态管理
const userStore = useUserStore()
const userInfo = ref({ nickname: '游客' })
async function handleLogin() {
  const res = await userStore.login() // 调用Pinia里的登录逻辑
  userInfo.value = res.userInfo
}
</script>
<style scoped>
.page {
  padding: 20rpx;
}
</style>

注意点:小程序的样式单位用rpx(适配不同屏幕),布局用Flex居多,这些和传统小程序一致,Vue3只是负责逻辑层。

调用小程序原生能力:靠API封装

小程序的摄像头、支付、地图这些原生能力,UniApp/Taro都做了封装(比如uni.scanCodetaro.scanCode),直接调用就行,也可以自己封装成hooks,比如做个useScan

// useScan.js
import { ref } from 'vue'
export function useScan() {
  const scanning = ref(false)
  const result = ref('')
  async function scan() {
    scanning.value = true
    try {
      const res = await uni.scanCode({ type: 'barCode' })
      result.value = res.result
    } catch (err) {
      console.error('扫码失败', err)
    } finally {
      scanning.value = false
    }
  }
  return { scanning, result, scan }
}

页面里用的时候,和web端调用摄像头逻辑一样丝滑。

状态管理:Pinia比小程序原生香太多

传统小程序用getApp().globalData管理全局状态,既不安全(容易被篡改)又难维护(跨页面通信得写一堆监听),用Pinia的话,定义一个userStore

// stores/user.js
import { defineStore } from 'pinia'
export const useUserStore = defineStore('user', {
  state: () => ({
    token: '',
    userInfo: {}
  }),
  actions: {
    async login() {
      const res = await uni.login() // 小程序登录
      // 调后端接口换token、用户信息
      this.token = res.token
      this.userInfo = await fetchUserInfo(res.code)
      return this.userInfo
    }
  }
})

任何组件里用useUserStore()就能拿到全局状态,修改后所有页面自动响应,比小程序原生方案高效10倍。

编译&发布:一键生成多端代码

UniApp项目里,点HBuilderX的“发行”按钮,能直接打包成微信、支付宝、字节小程序;用命令行的话:

npm run build:mp-weixin # 微信小程序正式包
npm run build:mp-alipay # 支付宝小程序正式包

生成的代码丢到对应平台的开发者工具,审核发布就行,比传统小程序逐个平台适配省心太多。

开发时容易踩的“坑”,咋避?

Vue3+小程序看着美好,但实际开发里这些“暗坑”得提前防:

生命周期“时差”:小程序和Vue的钩子别搞混

比如UniApp里,页面的onLoad(小程序生命周期,页面加载时触发)和Vue的onMounted(组件挂载后触发)执行顺序有差异,如果在onMounted里调接口获取页面初始化数据,可能碰到“页面渲染了,数据还没回来”的情况。
解决办法:优先用小程序的生命周期钩子,比如在<script>里写:

import { onLoad } from '@dcloudio/uni-app' // UniApp的生命周期
onLoad(() => {
  // 页面加载时就调接口,比onMounted更早执行
  fetchInitData()
})

样式隔离:Scoped样式穿透要注意

Vue3的scoped样式在小程序里,对自定义组件的样式穿透不太友好,比如要修改小程序原生组件(如picker)的样式,得用/deep/或者>>>

<style scoped>
.page /deep/ .wx-picker {
  /* 穿透修改picker的样式 */
}
</style>

第三方SDK适配:得“包装”成Vue3友好型

比如接入微信支付SDK,要在小程序环境初始化,得封装成Vue3插件:

// plugins/wxPay.js
export default {
  install(app) {
    app.config.globalProperties.$wxPay = function(params) {
      // 调用微信支付API,处理参数
      wx.requestPayment({
        ...params,
        success(res) { /* 处理成功 */ },
        fail(err) { /* 处理失败 */ }
      })
    }
  }
}
// main.js里注册
import { createSSRApp } from 'vue'
import wxPay from './plugins/wxPay'
const app = createSSRApp(App)
app.use(wxPay)

这样在组件里用useAttrs().$wxPay就能调支付,和Vue3生态无缝衔接。

性能优化:别让小程序“负重跑”

  • 长列表用虚拟滚动:比如Taro的VirtualList组件,只渲染可视区域的列表项,减少DOM节点;
  • 大对象用shallowRef:如果有不需要深度响应的大对象(比如配置项、静态数据),用shallowRef代替ref,减少Proxy的性能开销;
  • 避免频繁setData:Vue3的响应式已经优化了数据更新,但在小程序里,尽量把多次数据修改合并成一次,比如用nextTick批量更新。

未来趋势:Vue3 + 小程序还能玩出啥新花样?

技术圈变化快,Vue3和小程序的结合也在持续进化,这几个方向值得关注:

跨端框架的“编译时革命”

Taro、Rax这些框架在推“编译时+运行时”双模架构,比如Taro 3.x对Vue3的支持,能根据场景自动切换编译策略:需要跨端时用运行时,只做小程序时用编译时,性能和开发体验两头抓,未来框架对Vue3的优化会更极致,“写Vue3代码,跑原生性能”不是梦。

低代码平台+Vue3:开发门槛再降低

现在很多低代码平台(比如阿里宜搭、腾讯微搭)开始支持Vue3作为前端引擎,生成小程序,前端开发者可以用Vue3写自定义组件,拖拖拽拽就能生成复杂小程序,“代码开发者”和“业务配置者”的协作更丝滑。

小程序容器化:从“小程序”到“超级App里的模块”

很多大厂App(比如支付宝、抖音)支持“小程序容器”,把Vue3开发的小程序嵌入App里运行,未来前端可以用Vue3开发“跨App的模块”,一套代码在微信/抖音/自有App里跑,真正实现“一次开发,处处运行”。

看完这些,你应该对“Vue3做小程序”有了清晰认知:技术方案成熟(UniApp/Taro二选一)、开发体验碾压传统方式、性能和生态也跟得上,甚至未来玩法还在持续拓展,要是你手头有小程序需求,不妨试试Vue3这套组合拳,开发效率和产品体验可能会给你惊喜~如果还有具体场景的疑问,评论区随时聊!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Code前端网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Code前端网发表,如需转载,请注明页面地址。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热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