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de前端首页关于Code前端联系我们

Vue3响应式原理咋运作?开发时该咋用?

terry 3小时前 阅读数 9 #Vue

想学透Vue3,响应式绝对是绕不开的核心逻辑,不少刚入门的同学一头雾水:Vue3响应式和Vue2到底差在哪?数据是咋自动“感知”变化并更新界面的?实际写代码时又该咋选API?今天咱们用最通俗的方式把这些问题拆明白。

Vue3和Vue2响应式,核心差别在哪?

先回忆下Vue2,它靠Object.defineProperty实现响应式,简单说,就是遍历对象的每个属性,给属性加上gettersetter,读取时收集依赖,修改时触发更新,但这玩法有明显短板:比如给对象新增/删除属性时,因为没在初始遍历里,Vue2没法监测到;数组也一样,直接改索引(像arr[0] = 1)或者改长度(arr.length = 0),Vue2也“看不见”变化。

Vue3把核心换成了Proxy,Proxy是ES6的特性,能直接“代理”整个对象,拦截对象的读取、修改、删除等操作,举个例子,当你访问代理对象的属性(触发get拦截),或者修改属性(触发set拦截)时,Proxy能精准捕获这些行为,这就解决了Vue2的痛点:对象新增属性能监测到了,数组任意修改(包括改索引、改长度)也能被“看”到,甚至还能拦截函数调用这类操作,灵活性拉满。

Proxy是咋让数据“自动响应”的?

Proxy的关键是拦截操作 + 依赖追踪,咱用生活场景类比:假设你有个“智能账本”(Proxy代理的对象),每次有人看账本里的收入(触发get),账本就记下来“谁在关注收入”;每次有人改收入(触发set),账本就通知所有关注收入的人“数据变了,该更新啦”。

在Vue3里,这个过程对应几个核心逻辑:首先是effect(可以理解成“副作用”,比如界面渲染就是个effect),当effect执行时,会去读取响应式数据,这时候触发Proxy的get拦截,Vue会把这个effect和对应的属性关联起来(这一步叫track,收集依赖),后续如果数据被修改,触发Proxy的set拦截,Vue就会找到之前关联的effect,让它们重新执行(这一步叫trigger,触发更新)。

举个代码小例子:

import { reactive, effect } from 'vue' const data = reactive({ count: 0 }) effect(() => { console.log('当前count:', data.count) // 执行时触发get,track收集effect }) data.count++ // 触发set,trigger通知effect重新执行,控制台再打印一次

这里reactive返回的是Proxy代理后的对象,effect里的函数就是要跟踪的“副作用”,数据变化时自动重新执行函数,这就是响应式的基本逻辑。

开发时常用的响应式API咋选?

Vue3给了一堆响应式工具,最常用的是reactiverefcomputedwatch,得搞清楚它们的分工:

reactive vs ref

reactive适合处理对象/数组这类“复杂数据”,它返回的是Proxy代理对象,直接操作属性就行,比如const state = reactive({ name: '张三' }),修改时用state.name = '李四',但要注意,基本类型(字符串、数字、布尔)不能用reactive,因为Proxy没法代理基本类型的值。

ref更灵活,不管是基本类型(const count = ref(0))还是复杂对象(const user = ref({ name: '张三' }))都能处理,它内部会把值包装成一个带.value属性的对象,所以读取/修改时要通过.value,比如count.value++,在模板里用ref不用写.value,Vue会自动解包,但在setup函数里必须写。

computed 为啥适合做“计算属性”?

如果有个值是依赖其他响应式数据计算出来的,用computed特合适,比如购物车总价 = 商品单价 × 数量,用computed的话:

const price = ref(100) const num = ref(2) const total = computed(() => price.value * num.value)

computed会缓存结果,只有依赖的响应式数据变化时,才会重新计算,要是直接用函数返回,每次渲染都会执行函数,性能没这么好。

watch 咋精准监听变化?

watch是主动监听数据变化,适合“数据变了要执行副作用”的场景,比如发起请求、修改其他状态,它能监听单个数据、多个数据,甚至是函数返回值,举个监听ref的例子:

const count = ref(0) watch(count, (newVal, oldVal) => { console.log('count从', oldVal, '变到', newVal) }) count.value++ // 触发watch回调

如果监听reactive对象的某个属性,得用函数形式(避免拿不到旧值等问题):

const state = reactive({ count: 0 }) watch(() => state.count, (newVal, oldVal) => { // 处理逻辑 })

响应式在项目里容易踩的坑有哪些?

就算懂了API,实际写代码也容易栽跟头,这几个坑得注意:

reactive“管不住”基本类型

前面说过,reactive只能代理对象/数组,给基本类型用会无效,比如const num = reactive(10),这时候num不是响应式的,修改它也不会触发更新,这时候得用ref。

ref的.value容易忘

在setup函数里操作ref定义的变量,必须写.value,但模板里不用,新手经常在setup里忘写,导致数据改了界面不更新,比如const count = ref(0),在函数里要改成count.value += 1,不是count += 1

对象新增属性不响应

虽然Vue3用Proxy能监测对象新增属性,但如果是深层次对象,比如const state = reactive({ user: { name: '张三' } }),直接给user加个age属性(state.user.age = 18)是能响应的;但如果是更复杂的嵌套,或者用了解构赋值,可能会丢响应式,比如const { user } = state,然后修改user.age,这时候user可能已经不是响应式对象了(因为解构后变成普通对象),这时候可以用toRefs来处理解构,保持响应式。

数组修改的特殊情况

Proxy能监测数组的push、pop等方法,但直接修改索引或长度要注意,比如const list = reactive([1,2,3]),用list[0] = 10能触发更新(Vue3支持了),但如果是很旧的写法习惯,还是建议用数组方法或者替换整个数组(比如list = [...list.slice(0,0), 10, ...list.slice(1)])更稳妥。

为啥说响应式是Vue3的“灵魂”?

Vue作为“响应式框架”,核心就是数据变化自动更新视图,响应式系统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底层支撑:组件渲染时,Vue会把渲染函数当成effect,里面用到的响应式数据会被track收集依赖;等数据通过用户操作、接口请求等方式变化时,trigger触发effect重新执行,也就是重新渲染组件,界面就跟着变了。

可以说,没有响应式系统,Vue就和普通JS框架没区别,得手动操作DOM更新,而Vue3的响应式升级(Proxy+更完善的API),让开发者能更丝滑地处理数据和界面的联动,不管是简单项目还是复杂大型应用,都能高效维护状态变化。

Vue3响应式从原理到实践,核心是Proxy实现拦截和依赖追踪,API层面给了reactive、ref这些工具让我们灵活处理数据,实际开发要避开新增属性、基本类型、ref.value这些坑,把这些吃透,写Vue3代码时才能真正“四两拨千斤”,让数据和界面的互动丝滑起来~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Code前端网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Code前端网发表,如需转载,请注明页面地址。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热门